任何一種技術之所以存在,並不全然取決於技術本身,技術與市場間的互動關係,才是真正驅動技術發展的力量。
以上這段話簡單來說就是,當再也找不到任何需求時,技術才會真正的退出市場,這也就為什麼我們仍然可以看到下幾代的 LTO 路線圖。
磁帶正在讓出做為備份主流儲存媒體的地位,在過去的幾年間,我們也很少聽到以磁帶為主軸的備份方案的建置,但磁帶仍然有許多優點,這意味著它很可能並不會(如某些人宣稱的)很快地消失在全球的視野。磁碟備份最大的優勢在於資料回復(而不是寫入)的速度相當優異,但做為一種儲存媒體,它的成本仍然是高於磁帶,事實上,磁帶除了較便宜外,它的寫入速度也是相當令人驚訝的。
成本肯定是磁帶的第一個優勢。磁碟的單位儲存成本一直在下降中,如果再考慮資料重複刪除的技術,成本的減少是很可觀的,磁帶還是有一些優勢的,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個優勢正在縮小中。我們都很清楚量大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在這方面磁帶是令人憂心的,當每年的出貨量不再成長時,可以預期成本的優勢也會變小。
不過短期來看,磁帶成本上的優勢還是存在的。延伸閱讀:「2020 年 LTO 磁帶出貨容量微幅下降」
第二個優勢是機動性。使用磁帶可以很容易的建構出一個遠離主中心的離線備份拷貝,筆者通常會將這份資料拷貝視為災難備援的最後一道防線。磁碟儲存也可以達成資料異地複製的功能,但在架構與操作上會複雜許多,線路與軟體也是另一項成本,再者,要在磁碟上實現「離線」有其困難度。
「離線」的重要性在於實體(空氣)隔離,它可以避免任何應用系統或備份系統的意外所造成的資料誤刪,也可以防範勒索病的攻擊。留下一份正確的、但有一些時間差的資料,在災備計劃中是很重要的!
第三個優勢是原始的線性寫入速度。根據 IBM 的資料,LTO-9 磁帶機的壓縮後資料寫入速度為 900MB/s,尖峰寫入速度為 1,200MB/s。
在一個「規劃良好」的備份環境裡,假設有五部 LTO-9 磁帶機平行運作,總體的資料寫入速度將可以高達 4,500MB/s,這個速度並不是一般的磁碟陣列容易達成的。速度同時也是磁帶的缺點之一,尤其在資料回取時,因為磁帶機需要一些時間來加載、加速和定位,然後才能開始讀取資料的第一個位元。磁碟備份在這個部份的優勢就很明顯。
延伸閱讀:「遲到一年,LTO-9 終於開始出貨」
磁帶的第二個缺點是可靠性。可靠性是一個通用的詞,磁帶儲存的可靠性牽涉到許多的環節。
就磁記錄本身來說,現代磁帶的不可復原位元錯誤比率 (Bit Error Rate, BER) 為 10-20,大約是 1.25EB 的寫入資料才會產生一個不可復原的錯誤位元,較之現代磁碟的 10-15 到 10-18 更好。但為何大部份的人經常都會碰到磁帶上的資料讀不出來的情況呢?原因在於磁帶機中有許多可移動的組件,頻繁的啟動與停止,再加上磁帶機與磁帶匣都不是一個封閉的環境,容易受到環境中空氣與各種粒子的影響,如果沒有「妥善的保存」,磁帶的可靠性水準就會大幅度的下降。
延伸閱讀:「企業用磁帶前景如何」
另外有些人認為會在運送過程中遺失,造成資料外洩也算是磁帶的另一個缺點,但這可以透過磁帶加密來解決,並不算磁帶真的缺點。儘管磁帶有以上這些缺點,但在幾個關鍵領域仍然適合現代備份和歸檔策略。
首先,它對於大量數據的長期保存仍然具有意義,完整的規劃上,季度或年度備份可能必須保留數年的時間,將這麼大量的冷資料保存在磁碟上是沒有意義的,它們幾乎不會被讀取,但卻要消耗電力、空調與維護預算。
明智的策略是將短期的備份資料保存在磁碟上,長期的資料保存在異地的磁帶上,理想的災備方案應該也要透過磁碟陣列或虛擬磁帶櫃,將短期資料複製到異地。如果負擔不起線上資料複製,或是企業只有一個主資料中心時,如前所述的,在磁帶上建立第二份備份拷貝並送到異地存放,就是一個基本型式的災備方案。成本如果是一個問題,那麼磁帶應該還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備份到雲端當然也是一個新興、可以考慮的方案,但公有雲是依據資料的保存量與傳輸量來計價,企業應該要考量整體解決方案的成本。
延伸閱讀:「現代資料中心的冷儲存」「主動式歸檔−智慧化的巨量資料儲存新架構?」
另一個時不時就會被提起的冷儲存媒體−光碟,因為不是使用磁記錄的技術,沒有磁衰退的問題,資料可以在光碟上保存資料達一世紀之久。在物理上寫入光碟的資料是無法被更改的,比起磁帶它可以更快地讀取到資料,而且就現有的技術來看,光碟向後的相容性也較磁帶好太多了(以 50 年來看),但為何它始終無法在長期的備份策略中佔有主要的角色?主要還是在於成本上的問題。
整體來看,基於光碟的解決方案其成本還是高於磁帶數倍以上。其次,光碟的資料寫入速度遠低於磁帶,老派的說法是用「刻」來形容。而絕大多數的長期備份資料是不會被再次讀取的,因此光碟可隨機快速讀取的優勢並不存在。但是對於那些想要真正不可變動的儲存媒體,以及更便利的行動性,如影視媒體業來說,光碟還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