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主筆漫談] 專屬型微處理器的復興

電腦的世界自始至終都是圍繞在軟體與硬體的協作之上,單純的硬體或是單純的軟體,是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軟體定義抑或是硬體定義,只不過也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到本文主題的微處理器身上。早年,也就是從所謂的「電腦」(計算機)剛被發明出來,一直到筆者唸...

2021/01/28

[企業儲存觀察室] 2021+ 儲存趨勢觀察(之三)

歲末趨勢分析系列文章的第三篇。

2021 年後值得關注的新興趨勢−更多的關注在資料價值而非技術上



這並不意味著儲存(技術)不再重要,相反的,在可預見的未來,資料的儲存、管理、保護和評估其價值,不論是在現在或未來,都將是企業 IT 的一項關鍵能力。然而,今後資料儲存的許多技術細節將變得越來越不重要,關注的焦點將圍繞著業務價值的討論,對於使用 SAN 或 NAS 的討論會越來越少,取而代之的,更多的儲存決策將是基於業務發展和產生利潤所需要的,而不是資料的儲存位置或方式。

本地與雲端之間的界線將消失

未來客戶將不會在乎資料是儲存在本地或是在雲端?過去幾年間,本地資料儲存和基於雲端的儲存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隨著儲存供應商開始支援雲端,這一界線將會變得更加的模糊。

我們已經看到有供應商將本地、公有雲、私有雲和邊緣儲存無縫捆綁在一個架構中,另一些供應商則讓其技術和雲端難以分割,儘管大部份主要的儲存供應商仍然在緩慢的朝這個方向移動。但對於儲存供應商來說,這是很大的一步,讓客戶可以輕鬆地將資料在不同位置中移動,並且很有可能會從自己的硬體上移走。

業務單位正在往這一步走,就是對於資料儲存位置他們不必有任何的偏好,只要資料的存取能力和安全性可以滿足應用的要求,而他們也可以經由這樣的操作來降低成本。
延伸閱讀:「雲端儲存的愛與愁」「報告:儲存即服務企業用戶接受度調查

軟體定義將搶走儲存硬體的風頭

與資料儲存、管理和保護相關的所有服務,都是由軟體堆疊而成,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軟體服務是在硬體上運行。儲存硬體供應商當然會說它們的硬體是經過優化後,可以更有效率地運行軟體服務,又或者說在商用硬體中,可能也會有一些專有的硬體可能影響儲存效能。但拿走硬體後,倒底還剩下什麼?筆者對此爭辯基本上採中立的態度,一如筆者經常提到的,「解決方案沒有好壞對錯,只有適不適用的問題」。
不論是軟體定義或是硬體定義,牽涉的只是「專用」程度的多少而已,它是「專用」軟體+通用硬體或「專用」軟體+硬體的差別!

管它是黑貓還是白貓,會抓老鼠的就是好貓!(只是現今的寵物貓們應該不識老鼠。)

未來,我們將看到更多來自知名儲存品牌的軟體堆疊,整合在通用硬體或雲端基礎架構上,與其說這是往軟體定義靠攏,不如說是她們企圖擴展在客戶端的地盤。當企業往雲端或更多的通用硬體方向走時,聰明的供應商自然要提供更多的選擇彈性,而不是強制客戶留在專用硬體上。
延伸閱讀:「HCI 蹭 SDS 搞曖昧?」「關於軟體或硬體定義的新思路」「軟體自定義?

滿足需要而不只是滿足速度

儲存的銷售不能再只是談「速度」,儲存移動、儲存或處理資料的速度固然重要,但應用程式以不同的方式處理資料,因此資料儲存的效能更依賴於應用程式,而不是底層的儲存。客戶越來越希望儲存技術可以適合其應用程式的需求,或者說,可以滿足其應用程式的服務等級協議,SLA 將會是定義儲存需求的關鍵,SLA 要結合本地儲存與雲端儲存。

雖然不論哪一種工作負載,線上交易、資料分析、大數據或 IoT,效能仍然是決定何種儲存技術是最合適的關鍵,但整體而言,未來應該更關注 SLA,而不只是效能。

儲存將前進到邊緣基礎架構中

對物聯網需求程度越來越高,也將會改變資料儲存的趨勢,因為所有處於邊緣位置的基礎架構,都將被要求承擔更多的儲存角色。

雖然傳統資料中心將資料集中收集與處理的方式比容易,可是這需要將大量的原始資料傳送到中心端,這種方式無法滿足物聯網的要求。於是就必須讓邊緣位置的基礎架構具備儲存的功能,可以在大量資料被傳送到中心端儲存前,先進行必要的預處理,或者是在邊緣進行資料分析,即時回覆結果給物聯網設備。將儲存移動邊緣可以在此接收原始資料、處理,然後在不需要時刪除,從而減少對網路頻寬與儲存容量的需求。
延伸閱讀:「2025 175

安全至上

2005 年,資安供應商 Symantec 收購儲存軟體供應商 Veritas,2006 儲存供應商 EMC 收購網路安全供應商 RSA Security,兩者都計劃將資安與儲存結合,建立免受資安威脅的儲存平台(併購時是這麼說的),但兩者均未成功。但現在儲存供應商開始發展重要的安全技術,在儲存、移動和歸檔時,保護重要的資料避免受到網路安全的威脅。這尤其是針對勒索軟體,希望可以在遭受攻擊時安全的還原資料,或者透過與主儲存「空氣隔離」的方式,防止對備份或歸檔資料的攻擊。
在某些情況下,當其它安全防護失效時,資料儲存技術將成為抵禦攻擊的最後一道防線。

更聰明的儲存

當企業 IT 在管理不斷增加的基礎架構時,同時間預算與人員則是不斷的縮減,解決方法就在於讓 IT 基礎架構更聰明,對儲存系統尤其是如此。儲存供應商越來越多的採用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為儲存管理帶來智慧化與自動化。監視並預測容量的需求變化,這也許很簡單,但也可能很複雜,尤其在牽涉更多應用程式或業務需求變化時,需要有更資料源來進行學習,協助做出更精的預測分析。如果希望在硬體組件問題發生前就可以預先收到告警,這需要更多的運作資料、做更深度的學習才行,對此,傳統儲存供應商擁有較多的建置案例(的資料),就有比較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