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主筆漫談] 專屬型微處理器的復興

電腦的世界自始至終都是圍繞在軟體與硬體的協作之上,單純的硬體或是單純的軟體,是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軟體定義抑或是硬體定義,只不過也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到本文主題的微處理器身上。早年,也就是從所謂的「電腦」(計算機)剛被發明出來,一直到筆者唸...

2019/04/22

[企業儲存觀察室] 超級資料中心!還是超級黑洞?(上)

網路上的許多內容創作者們,不論是自己愛寫愛分享的美食、旅遊、或 3C 資訊部落客,還是拿人手短不得不寫,號稱自由卻一點自由都沒有的網路自由作家,早就已經很清楚,臉書是一個網路資訊的大黑洞。因為所有在臉書裡的資訊,不容易透過一般搜索引擎被找到。如果有一天臉書不見了,所有的資訊也就都不見了!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要繼續維持著部落格社群網站的運作,來避免臉書這個「資訊大黑洞」的效應!

圖片來源:全球首張黑洞照片,來自事件視界望遠鏡官網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吉米丘的這篇【21世紀的資訊大黑洞】 R.I.P. 臉書上的一切精采好內容

當然我相信當你決定使用臉書的動態消息,來做為自己某些型態的人生記錄時,你應該早就有體認萬一有一天,臉書決定關機(或宕機)停止服務時,你是永遠也拿不回這些個人生活點滴的記錄。

被 CNN 譽為「全球最頂尖密碼學家」的布魯斯・施耐德 (Bruce Schneier),在他的部落格上寫道:「未來,大型科技公司就像地主,Amazon 想讓 Alexa 智慧音箱成為智慧家居的中心,Apple 及 Google 要自家手機成為唯一能控制你所有物聯網裝置的設備。這些大型科技公司保護我們免於外在攻擊,但卻掌握我們能看見、或能做的事。」

筆者為什麼要提上面這兩件事呢?因為從現在起,這些大型科技公司由消費端立足,開始「認真」的全力往企業端進攻。她們不只要掌握每一個人,還要掌握每一家企業。而這個趨勢,不只關乎企業,更關乎每一個人,因為消費者所使用的服務都是來自於企業所提供的。

Google Cloud 發表重量級雲端服務,將 7 大開源資料納入麾下

幾年前 Google Cloud 開始營運時,一直在企業 IT 設備供應商工作的筆者其實很擔心一件事,那就是 Google 會不會進攻企業 IT 領域,而影響到自己的工作?幸好,在過去的這些年,Google 的能量只夠維持自家系統穩定的運作,而無暇也沒太大意願顧及企業市場。但如今這個擔心要成真了,這麼多年經驗顯然已經幫助 Google 建造出一個夠穩定、而且可以放進企業內部運作的環境。

另外二家大型雲端服務科技公司 Amazon AWS 和 Microsoft Azure 相對更早佈局於企業用戶,更別提微軟長久以來就一直是主要的企業軟體供應商。
如今 Google 重新發展企業用戶營運團隊全力投入,三大巨頭陣式擺開,顯示企業雲這塊市場肯定是未來的重要戰場之一,而對於全球企業 IT 市場的發展,這也會是一個重要的影響因素。

試想一個場景,所有的企業 IT 客戶宣佈不再投資於 IT 設備的採購,改以全面使用或是在企業內部建置某家大型雲端服務(環境),這根本就是企業 IT 設備供應商的末日啊!

當然,即便如此,任何一家類似的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還是需要採購 IT 設備,但她們所採購的 IT 設備與一般企業不太相同,尤其是在伺服器與儲存上。初期筆者相信某些企業還是會在內部複製這些雲端環境,因此 IT 設備供應商還是會有生意可做。接下來企業慢慢地就不再自建資料中心,也不需要買 IT 設備了,此時中、小型 IT 設備供應商就會被清出戰場之外了。而大型的 IT 設備供應商無論如何也要想辦法維持跟大型雲端服務公司的生意關係,當然也要想辦法搶別人手中的生意來維持生存。

但因為所有的 IT 設備供應商產品同質性太高,很難有足以產生價差的優勢存在,唯一的的差異性就只剩下價格了,於是大家互砍,終至所有人不支倒地為止。但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還是需要 IT 設備啊?路上倒著一堆身旁血流成河的 IT 設備供應商,任君選擇,隨便挑一家納入自己旗下,反正都差不多,買價也不會太高。

那企業軟體市場呢?固然有一些大型的企業軟體供應商也許稍具抵抗實力,但不具備抗衡力量的還是居多,所以整體狀況其實也相距不遠吧!什麼?開源軟體?只有社群支持的開源軟體,又如何會是這些船堅炮利、家財萬貫的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的對手呢?

最終結果,企業 IT 服務、軟體、硬體、與維運,企業 IT 所需要的任何東西,通通來自這少數的大型雲端服務供應商。大概就跟台灣電信市場的狀況差不多,不管你用的哪一家的服務,或許大一點,或許小一點,但反正你能選的就這幾家了,標準的寡佔市場。

未完,下文接「超級資料中心!還是超級黑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