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主筆漫談] 專屬型微處理器的復興

電腦的世界自始至終都是圍繞在軟體與硬體的協作之上,單純的硬體或是單純的軟體,是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軟體定義抑或是硬體定義,只不過也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到本文主題的微處理器身上。早年,也就是從所謂的「電腦」(計算機)剛被發明出來,一直到筆者唸...

2019/01/24

[企業儲存觀察室] 2018 雲端及資料保護調查:近三分之一的企業曾丢失資料(上)

這是一份來自於備份軟體廠商 Unitrends 在 2018 年所做的調查報告。因為我們並沒接受來自廠商的廣告委託,所以通常不會引用來自於特定廠商的調查報告或白皮書以免有廣告的嫌疑。
不過一來因為該公司別說在台灣了,就算在整個亞太區的能見度都很低,應該不會有什麼廣告的效果;二來因為這份報告的內容並沒有談到特定的產品,而比較像是一個使用現況趨勢的展現,因此我們還是拿出來分享。



基於著作權法,在引用時我們必須要註明資料的出處,特此說明。

此外,我們也要提醒各位讀者,這類來自「國外」的調查報告的數字可以參考,但與國內的現況一定會有差距!

資料保護與業務連續性的現況
發現#1-資料量持續呈指數性的成長
在 2016 年時大部份(將近 70%)的使用者需要備份的資料量在 25TB 以下,僅有約 10% 的使用者需要備份超過 100TB 的資料。到了 2018 年,>100TB 的使用者數量倍數成長到了 27%,也有近 25% 的使用者備份資料量在 25-100TB 之間。
在這邊我們要指出這個數字必須要考量到該公司產品的市佔率。備份資料量較高的企業,通常會傾向使用市佔率較高或者在領導者象限的產品,這是不可否認的使用者迷思。
但無論如何,備份資料量(極)快速的成長也的確是事實,在國內的情形也是一樣的。

當資料量快速成長成為新常態,備份作業跟不上資料量的成長,勢必會對維運帶來極大的壓力。
這不見得是備份產品的問題,可能資料量根本就超過現有作業/架構原本預估所能處理的能力,因此有可能會導致對現有備份產品/方案的不滿意,而考慮更換;在 Evaluator Group 的調查報告中也呈現出相同的結果。

發現#2-不可接受的高資料丟失率
資料保護與業務連續性解決方案的目的就在避免資料丟失,但自 2016 年,每年幾乎都維持著 30% 的資料丢失率。也就是有將近三分之一的企業曾經有資料丢失,無法復原的經驗。就資料保護的目的來說,這麼高的資料丢失率其實是不可接受的。然而相同的,這也不見得是產品本身的問題。在這一個高成熟度的技術領域,因為產品本身的霸格 (Bug) 而導致資料無法復原的情形極低。未預期的資料丟失威脅,如勒索病毒或突發的天然災害等,就有可能會導致資料丟失。
我們要強調的是「未預期」,如果早一步想到,就可預做防患,這是規劃上的問題,算「人禍」。另一個我們常見的「人禍」就是作業疏忽,備份作業根本就沒有成功,但沒有被注意到或沒有採取補救措失,一旦需要時,資料就「被」丢失了,在實務上這種案例很多。

發現#3-DR 演練的頻率增加
雖然仍有超過一半 (52%) 的受訪者表示缺乏足夠的 DR 演練,這個數字比 2016 年的 59% 減少。但是整體來說,DR 演練的頻率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數字不多。有 19% 組織每個月進行演練,29% 每季演練,27% 每年演練,但仍然有 25% 的組織從未進行過 DR 演練。演練是災備與業務連續性計劃中最關鍵的一步,沒有演練永遠不會知道計劃有什麼缺失,該怎麼補強?

在國內,銀行業可以說是最經常進行 DR 演練的產業,也許是因為主管機關機的要求,至少每年都會演練一次,至於其它產業就明顯的很少聽到 DR 演練這種事情了。

發現#4-少數的組織沒有備援中心
在 2018 年(竟然)還有將近 30% 的組織沒有備援中心,儘管這個數字較 2016 年來得低一些;不過,相對來說大部份的企業或組織都還是有建置備援中心,不論是自己的或是代管在雲端。{備援中心對於業務連續性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儘管我們認為不論企業規模大小,都應該要建立某種程度的備援機制,但事實上顯然不是如此。}例如國內很重要的製造業,仍然有很多的公司是沒有任何的備援機制的,更惶論做 DR 演練了。

未完,下文接「2018 雲端及資料保護調查:近三分之一的企業曾丢失資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