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間備份
當企業開始把資料放到雲端後,並不意味著這些資料有被適當的保護。儘管仍然有部份的企業對於轉向到雲端仍保持著戒心,但無可諱言的,正有著越來越多的企業向雲端遷移資料。當備份技術終於可以開始連上公有雲時,雲與雲之間的備份也就變得比較實際,雲間備份可以使企業可以把某一個雲端服務上的資料,拷貝到另一個雲端服務。
對於把資料備份到雲端的企業來說,把資料備份到另外一朵雲,或是說讓資料在不同的雲朵間移動,是具有經濟意義與離線備份效益的。隨著 SaaS 成為企業主要的商業選項之一,許多企業把大量的工作遷移到雲上面,當考慮到備援方案時,與其把資料再搬回本地資料中心,不如將其備份到另一個雲端儲存空間才是最好的機制。
Containers(雖然有人硬把它翻成「容器」,從字面上來說當然沒有錯,但~;筆者選者維持使用原文)
由應用微服務直接使用儲存這個技術上優勢的推動,Container 虛擬化在 2016 年大舉進入企業儲存環境,而 Container 技術在幾個主要的領域如資料保護、持續的儲存使用和可攜性上的技術進展,可以預期的是開源 Container 技術在 2017 年將繼續成為一項熱門的技術。
儘管開源 Docker 的競爭對手 CoreOS 去年也發表了首個商業版的 Rocket Runtime for Linux Container,但 Docker 仍然是 Container 的市場上霸主,擁有超過 5 百萬的軟體下載與 65 萬的註冊用戶。Docker runtime 引擎雖然一開始是基於 Linux 的儲存,但 Windows Server 2016 現在也允許管理者在 Windows 伺服器上管理 Docker 的虛擬化。
傳統儲存廠商的陣列在大規模部署和管理 Docker 環境時各有不同的方式,新興的 Container 軟體廠商則致力於解決資料管理,並且保障 Container 資料在伺服器節點間移動的安全。隨著新技術的發展,部份在 Container 議題上的炒作已經超過了實際的部署,要採用 Container 的企業對此應該要更為謹慎。例如 Container 就不適用於像 Oracle 的資料庫應用,但像是手機應用以及分析類的應用,Container 就非常合適,它擁有很強的資源分配與快速配置的能力。
高效能快閃硬碟容量繼續上升
當前市場上容量最大的固態硬碟是來自 Samsung 的 15TB 2.5 吋 SAS 硬碟,這顆硬碟在 2015 年發表,2016 開始供貨;在去年的 FMS 上,有更多的廠商發表更大容量的固態硬碟。而同時間也有儲存廠商往專屬的快閃儲存模組移動,提供速度更高、容量更大的固態儲存給快閃儲存系統使用。事實上,快閃儲存的容量正以遠超過我們想像的速度向上攀升;跟之前的磁碟一樣,固態硬碟的廠商們正在比拼快閃記憶體的儲存密度。我們可以看見快閃硬碟的容量正在快速超車傳統磁碟,大容量快閃帶來的空間效率以及電力、空調能源的節省,傳統磁碟最終將成為企業儲存的次要選擇。
NVMe
固態硬碟已經成為 NVMe 儲存最大的市場,低延遲高效能的 NVMe 技術從現在開始,將會是企業儲存系統火熱的儲存技術之一。預計採用 NVMe 技術的伺服器以及固態混合與全快閃儲存陣列,在 2017 年的出貨量將會大量的增加。雖然 NVMe 的採用還在初期階段,但很快就會來到轉折點,我們將會看到更多的 NVMe 產品面市。即時、大數據的資料分析這一種應用負載的類型,所需要的效能水準只有 NVMe 可以提供。一旦 NVMe 設備開始支援企業級特性,如熱插拔和雙連接埠時,NVMe 儲存陣列的市場就會快速增長,長期來看,NVMe 的增長潛力是巨大的。
軟體定義儲存
在技術世界中我們通常會使用比較寬鬆定義的術語,在儲存裡特別是這樣;現在最不清楚、但最廣泛被使用的術語之一就是「軟體定義儲存」,其中一個主要會造成混淆的原因,則是來自於 SDS 經常在虛擬化環境中如何被使用?不過現在市場上終於慢慢地達成一個「SDS 到底是什麼?」的共識。軟體定義儲存可以分做四個基本的類別:以 Hypervisor 為基礎的、超融合基礎架構 (Hyper-converged Infrastructure, HCI)、儲存虛擬化和橫向擴展物件或檔案儲存。
在 Hypervisor 的 SDS 市場,幾乎就是 VMware vShpere vSAN 的天下;而競爭最激烈則是在 HCI 市場,除了老的伺服器廠商,還有許多新興的 HCI 廠商也在爭奪這塊市場。從好的一面看,HCI SDS 將所有需要的儲存基礎架構都包含在內,而且在設計上就是讓所有的資源都是共同運作的;從反面看則是只有在 HCI 裡的資源才能享受到 SDS 的好處。相對來說,儲存虛擬化 SDS 就是一個比較老的領域了,但老並不代表競爭不激烈,許多軟硬體廠商都有這類的產品。橫向擴展物件或檔案 SDS 則是一個較新的市場,也有一些基於開源程式碼的產品,預期在這個部份會有明顯的成長,同時由於物件儲存已經不再只是僅用於儲存資料的雲端平台,因此某些特定版本的 SDS 將會在資料中心快速發展。
32Gb 光纖通道
今天大部份的儲存網路技術趨勢都與光纖通道相對抗,超融合和雲端使乙太網路而不是光纖,乙太網路也主宰著基於檔案的非結構化資料,它的成長速度遠高於需要光纖通道 SAN、基於區塊的結構化資料, 而現在市場上只剩下幾家光纖網路廠商了。但快閃給光纖通道帶來了生機,大部份的全快閃儲存依然使用光纖通道,快閃使得儲存的瓶頸從陣列移到了儲存網路,不論是 16Gb 光纖通道或是 40GbE 乙太網路在面對下一世代的固態儲存時,都顯得太慢,這驅使光纖通道由 16Gb 轉向 32Gb。
去年我們已經看到 32Gb 光纖通道產品面市,包括光纖交換器與主機連接界面卡,當儲存陣列廠商開始擁抱 32Gb 光纖通道時,就是市場開始起飛的時候,預期這將會在 2017 的下半年出現,而未來 10 年內光纖通道仍將會繼續成為資料中心儲存協定的主要選項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