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問題並不是出在技術的建置層面,而是出在現實的理解層面。尤其在最近,筆者經常在客戶端,不論是實際的終端用戶,或是系統整合的夥伴,都會被問到關於「雲」的問題:有什麼「雲」的解決方案?這,又是一個大哉問!
我們先不談什麼架構雲、服務雲、應用雲等一朵又一朵的大雲,光對於雲的理解,就算沒有一百種,只怕也有九十種!而越是高層的人士,理解的雲的也就越虛幻,至於到底技術為何,如何建置,如何應用,則似乎並不是這些高層人士所關心的。
但對於實際參與建置的 IT(挨踢)人員,傷腦筋的則是如何把這些建置與「雲」扯上關係;於是,更多的雲就不斷的出現了,從技術的雲,到基礎架構的雲,一直到各種應用的雲,一時之間,彷彿沒有雲,我們就沒有明天了!
好吧,讓我們回歸現實層面,「雲」究竟是什麼?這真的要看你是從哪個角度問!
從終端使用者的角度看,「雲」,套句 Steve Jobs 的話,「It just work!」。
就像沒有人會問插座的電來自哪個發電廠,水龍頭流出來的水來自哪個水庫,抑或是,它們是怎麼來到我們的家裡的?反正你就是使用它,然後依據使用量來付費!至於產生或傳送這些水、電相的技術與產品,Who care?
現在,在我們遭週的網際網路環境裡,早就已經充斥著這樣的「自來」服務;不論它是由誰提供,需不需要付費,以什麼服務型態存在,它就是「雲」!像是 Google、Amazon、Dropbox 或是其它類似的服務,至於這些「雲」服務背後由哪些技術支持,消費者其實並不在意,而高層人士談到多半是就樣的雲。
但這樣的雲,對消費者很實際,對 IT 人員卻很虛幻!
從技術層面而言,在大部份的雲背後的,其實與過往數十年我們大家所熟知的 IT 架並沒有太大的不同!它同樣是由應用、主機、網路、與儲存所組成。只不過,與傳統 IT 架構不同的是,不論是軟體或硬體,它必須要有具備支援「雲」架構的能力,例如虛擬化或是橫向擴展性。
因此,如果談到企業的雲儲存,它肯定不會是單一的產品或解決方案,它應該是一組支援雲架構的解決方案組,或許對於企業的前端使用者而言,它會是以一個類似 Dropbox 的應用出現,但在後端的資料中心,一個支援雲架構的儲存平台,它可能會由數種,甚至數十種的儲存軟硬體所組成,而它們有可能是來自不同的業者。
所以企業用戶與其要問儲存業者有哪些雲儲存的解決方案,不如先瞭解、確定自己需要什麼樣的企業儲存服務,再問業者的產品或解決方案是否能達成這樣的目的?在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之後,也許你會發現,那些昂貴與複雜的方案其實根本就不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