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主筆漫談] 專屬型微處理器的復興

電腦的世界自始至終都是圍繞在軟體與硬體的協作之上,單純的硬體或是單純的軟體,是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軟體定義抑或是硬體定義,只不過也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到本文主題的微處理器身上。早年,也就是從所謂的「電腦」(計算機)剛被發明出來,一直到筆者唸...

2011/10/27

[專家觀點] 透過自動分層儲存技術將資料安排到最佳位置

本文由 IBM 無償投稿發表;作者張家豪現為台灣 IBM 系統暨科技事業處系統儲存設備產品協理。

為了讓儲存系統能夠在效能、價格與可用性,取得最佳平衡點,我們往往會利用多種硬碟,共同組成資料儲存空間。理論上,這樣的配置可以提供良好的效能及充足的空間,但事實卻發現這樣做會增加許多管理的困難。包含:資料該如何分配?哪些資料是重要的?什麼時候該進行移轉?甚至是怎麼移轉,都會讓管理人員傷透腦筋。面對這些困擾,目前已經有一種技術可以協助管理者解決,那就是自動分層儲存技術(Automated Tiering)。


自動分層儲存技術,就像是資料生命週期管理一樣,將滿足一定條件的資料,保留在優先的位置,如SSD;而將其他資料轉放到較次要的位置,如大容量的SATA硬碟,這樣便能夠讓重要性高或存取次數多的檔案,獲得較佳效能,且不必擔心會超過成本預算。

然而,理論講起來很簡單,但是過去我們都可以看到,這些動作多半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有的時候不但需要長時間的學習與累積,甚至還要管理人員手動參與,這樣不見得會提高效率,偶爾反而會讓工作更形複雜。

分層儲存的關鍵在於如何設定、記錄、並分析檔案的優先等級,以及如何在最正確的時間轉移檔案。而檔案的優先等級,除了應該依據企業的特殊需求(如CAD檔、EXCEL檔或PPT檔屬於優先等級)外,還應該依據該檔案的存取次數或比率決定。事實上,要能夠達到高準確率的話,該儲存系統一定要經過相當長時間的記錄與分析,才能夠達到理想狀態。而根據經驗來說,通常需要一至三個月,而這也取決於資料複雜性及檔案數量。


部分自動分層技術是採用block的方式,只能分析檔案存取次數與比率,沒有辦法根據檔案類型做判別。舉例來說,如果今天有一份log檔,每天都有存取記錄,但其重要性不高,僅是留作備查之用,這樣還需要放到熱區嗎?透過以檔案為基礎的監控方式,不但可以統計檔案存取記錄,同時還能夠依據不同檔案類型分類,這樣才能夠達到最佳磁碟使用狀態。

而讓系統自動統計、分類、並轉移檔案,也會比部分手動來的便利,因為管理者就不需要定期監控,並決定哪些資料需要轉移,可以節省不少工作時間,同時也可以避免因為人為判別的差異,而造成錯誤。

更多相關訊息可參考:http://www.youtube.com/watch?v=aggudOKG9go&h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