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是 Oracle 的四大儲存平台:Exadata Storage Server for database、ZFS Storage Appliance for NAS、Pillar Axiom for SAN、以及 StorageTek Tape for backup & archive。Oracle 現有的儲存平台都是來自於 Sun 的併購,其中包括 OEM 自 HDS 與 LSI 的高、中階磁碟儲存系統;而眾所週知的是 Oracle 一向不喜歡 OEM 的技術,於是與 HDS 的 OEM 關係是最早被終止的,Oracle 的市佔率快速下滑與失去高階磁碟系統有很大的關係。今年三月 NetApp 買下 LSI 的儲存系統部門時,最大的挑戰就是在於 NetApp 能否繼續保有 IBM 與 Oracle 這兩大 OEM 夥伴?收購 Pillar 的動作幾乎就確定了 Oracle 將會以 Pillar 來取代 OEM 自 NetApp (Engenio) 的中階 SAN 儲存系統了。
而市場上謠傳 Oracle 有機會併購 NetApp 一事,現在看來應該也就僅止於謠傳了,因為上週 Ellison 就說「市場大部份的科技公司收購的價格都太高了」!而且現在看來 Oracle 沒有收購 NetApp 的理由。
以一般傳統儲存廠商的角度看,Oracle 發表的四大儲存平台,仍然欠缺高階的部份,不過 Oracle 顯然並不在意,因為 Oralce 現階段的另一個儲存策略則是「提供讓 Oracle 軟體運行得更快、更有效率的儲存產品」。從這個觀點看,Oracle 仍然是一家軟體公司,他的硬體是為軟體服務的,硬體存在的目的就是要讓軟體更快、更有效率。從軟體的觀點來看,這個策略也許是正確的,客戶願意花錢買可以讓 Oracle 跑得更快的硬體,(如果他使用 Oracle 的話)。
但從現實面來看,即使把軟硬體綁著一起賣,或是買軟體送硬體,但仍會面臨客戶各種保障舊有投資的問題;其次,如果不使用 Oracle 軟體的客戶,是不是就不是 Oracle 硬體的潛在客戶?很少儲存廠商會這樣定自己的產品,這或許也可以解釋為何 Oracle 的儲存市佔率會以如此快的速度下滑。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 Oracle 在企業軟體市場上的優勢,「假如」所有 Oracle 軟體的用戶都改用 Oracle 硬體的話,那的確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雖然 Oracle 高層仍然把其它的儲存廠商當成競爭對手,例如 Exadata 對 EMC Symmetrix,Axiom 對 EMC Clariion,ZFS 對 NetApp FAS,StorageTek 對 IBM,不過重點顯然還是擺在使用 Oracle 軟體的客戶群。
回頭來看 Pillar,Pillar 從 2001 年成立後,Ellison 就是其主要的投資者,在過去十年裡至少投入了上百萬美元,雖然它成功的賣出 1,500 套系統給 600 個客戶,但該公司到目前為止都還沒有獲利。所以 Oracle 目前暫時無需為併購 Pillar 付出任何費用,直到 2014 年。如果屆時 Pillar 的營收大於從 2011 年到 2014 年的淨損,也就是說要有賺錢時,Oracle 才需要為這椿交易付錢;Oracle 當然不可能就任其不賺錢,畢竟營運研發都需要花錢,更何況大老闆是 Pillar 的主要投資者。
Pillar 在獲得 Oracle 的資源後,極具發展潛力;從產品面來看,Pillar 的 Axiom 系統具有現在熱門的統一儲存架構,可以支援 SAN/NAS/iSCSI,而這個架構早在 2005 年,當時市場上僅有少數所謂的統一儲存產品,也少有人談論在一部儲存系統同時支援多種通訊協定,Pillar 的技術能力可見一斑。從規格面來看,Pillar 唯一的 Axiom 600 系統相較目前市場上的競爭產品來說,也是毫不遜色,例如具有 4 核心 96GB 快取記憶體的控制器,最多可支援 8 個控制器,快速的 RAID 重建時間,與 QoS (Quality of Serviec) 等,都是相當具有競爭力的特點,其它現代儲存系統該有的功能,也都具備。
Oracle 高層雖然說他們仍然會繼續發展多通訊協定,但是從新發表的四大儲存平台看來,Pillar Axiom 仍然會以 SAN 為主,因為仍有不少的 Oracle 資料庫的使用者,習慣使用直覺的區塊 I/O,Oracle 必須要提供客戶存取速度夠快的 SAN 儲存系統;而 ZFS 還是會以 NAS 為主,但兩者應該都還會保留統一儲存的架構,以提供足夠的應用彈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