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產業隨時都會有企業併購的傳聞出現,IT 業也是一樣,只不過這幾年似乎資料儲存併購的傳聞稍微多了點,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當然就是因為資料儲存是 IT 領域中持續擴張的市場之一。大家都喜歡傳聞/謠傳,(我們當然也是啦~),因為這些消息就跟八卦一樣,娛樂性高。有些傳聞當然有所依據(或理由),但如果我們回顧市場上曾經發生過的併購案,可以發現大部份的併購事前是沒有任何風聲的,特別是那些足以撼動市場的併購案,像 Oracle/Sun 或是
WD/HGST;
去年在資料儲存業界的十大併購案中,也只有 IBM/Storwize 曾經出現在傳聞中。這是合理的,因為如果你真的要買下一家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市場消息所造成的交易波動,將會影響最後的成交價格。
回顧大約一年前市場上的傳聞,我們會發現真的發生的只有兩件,另有兩件部份成真。而現在市場又有哪些傳聞呢?其中有些甚至從一年前就流傳到現在!
- IBM 買下 NetApp
- IBM 買下 EMC
- Cisco, IBM, 或 Intel 買下 EMC
- NetApp 買下 Quantum
- Dell, HP 或 EMC 買下 Brocade
- Dell, HP 或 NetApp 買下 CommVault
這些傳聞大部份是來自(華爾街的)分析師,他們喜歡以併購與被併購者的市值比來分析併購的可能性;對於那些大型的併購標的,可能發生的機率其實並不高,例如 EMC 與 NetApp,這兩家公司今天的市值分別為 575 億與 202 億美金,對於那些有資格買下的公司來說,並不是買不起,只是價格太高了,相對風險也很高,對公司與股東來說不見得划算;除非收購者有很巨大非買不可的理由,否則發生的機率相對是低的。先前這兩家公司的買家名單中也有 Oracle,不過當 Oracle 買下 Pillar 後,現在已經暫時離開買家名單之列。
另外三家市值相對低很多的收購標的,則因為價格低,發生的機率自然就高得多了,不過這些併購都牽涉到巨大且複雜的 OEM 關係,其中的商業算計與考量,也相當的複雜。例如 Brocade,他要被併購的傳聞存在好一段時間了,不過由於他是眾多廠商的 OEM 來源,一旦他被併購,自然也會逼得原有的 OEM 夥伴走向其它的 OEM 來源,如 Cisco 或 QLogic,併購的效益就降低了;而且由於目前 Brocade 在光纖交換器的市佔率超過一半,維持他的獨立性,對其它的儲存廠商可能反而更有利!至於這些傳聞會不會發生?誰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