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令人困擾的是某些廠商會為了某些(無法說的商業)理由,而改變授權模式;某些產品會對不同的軟體選項使用不同模式的授權,企業用戶可能還要自己做些功課才能知道哪一種模式比較適合(便宜)。一些常見的授權模式如下:
- 依終端 (Client)/伺服器的數目計算,這是最常見也最傳統的授權模式,這種方式通常會導致價格表非常的長,可能會多達好幾頁,而且不同的主機架構或等級,會隸屬不同的價格區段,在組態是要非常小心計算才不會搞錯;如果再加上不同的軟體選項,會讓計價的方式更複雜。另外一個很大的問題是在虛擬環境上,虛擬伺服器的數目會讓這種模式的成本高出許多。採用這種授權模式的廠商有:EMC Networker、HP、IBM、Quest NetVault、以及 Symantec。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則是當系統廠商提供新主機架構或等級時,備份軟體廠商通常會比較慢才會更新授權價格表,此時可能就要採用類似型號,或沿用舊型號的授權,這有可能導致未來在檢視授權內容時的差錯。
- 依處理器核心的數目計算,沒有容量的限制,這種授權模式比較少出現在備份軟體上,但 IBM 就有使用這種模式。這種方式必須要瞭解主機的硬體架構,處理器的廠牌,處理器的數目,每一個處理器的核心數目等。在虛擬環境這種授權方式會更令人困擾,因為要確實算出每一部虛擬主機的處理器核心數目,而且在授權之後如果調整虛擬主機的處理器資源,就有可能導致軟體的無法運作。
- 依處理器的數目計算,這種模式在 VMware 採用相同的授權模式後變得越來越普遍,(VMware 定義一個實體處理器最多可以有 6 或 12 個處理器核心,依版本不同),這種模式受到採用多核心處理器技術的影響。在備份軟體上,授權是對那些要被保護的系統,依處理器數目授權的模式可以提供更穩定和更可預測的成本模式,檢視授權內容也更簡易。採用這種模式的廠商有:Acronis、CA、Quest vRanger、和 Veeam。
- 依 TB 容量計算,因應以磁碟為基礎的備份方式,SaaS 訂購模式,以及虛擬化等技術的部署,依據使用容量授權的模式,也變得越來越普遍。這種方式通常也會限定某些備份軟體選項使用「吃到飽」的方式,對虛擬環境也更為友善,某些備份選項必須要使用這種授權模式,因為其它的模式無法提供合理的授權價格。對於使用資料去重複化技術的環境,可能會採用「前端」原始資料容量計價,或是「後端」最佳化後的資料容量計價,但是後者因為最佳化的比率難以估算,對未來成本的預估也較為困難。使用這種模式的廠商有:Asigra、CommVault、FalconStor、IBM、Syncsort、和 Symante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