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7%,坦白說,真的不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然而,對儲存管理者來說,資料無法復原,或是資料丟失,就是儲存管理上的失敗!我們不是資料丟失的使用者,無意,也沒有能力對 Amazon 的運作管理提出批判,相信他們在事件發生後已經努力,且儘可能的回復資料。但對於有計劃在未來使用雲端服務(儲存)做為主要儲存的企業,即使服務業者提出可供信賴的服務等級協議 (SLA),企業仍然必須面對一個重要的問題-如何保證資料的安全?這很吊詭,不過這次 Amazon 事件告訴我們似乎的確就是如此,放在雲端上的資料是有可能丟失的。
網路服務業者丟失用戶的資料,對台灣的使用者來說好像並不陌生,類似事件每隔一陣子總會出現,最近的一次是發生在去年初的「戰國策」事件。回到用戶端,許多人認為雲端做為主要儲存不可行的原因,除了頻寬、反應時間等因素,無法保證資料的安全更是一個最重要的考量。其實不論資料擺在哪裡,資料丟失的風險始終是存在的;差別在於,放在自己家裡,有哪些安全機制自己知道,萬一真的出差錯了,也只能自己摸摸鼻子認了。資料放在別人家裡,就怕人家沒把你資料當成一回事,糊裡糊塗就給丟了,這才是冤啊!
但是使用雲端服務,不就是為了要節省企業自己建置基礎建設的成本,尤其是對中、小企業來說,如果擔心資料丟失,還要在自己家裡再備份一份資料,這不是有點本末倒置嗎?Amazon 並不是第一家發生事情的雲端業者,先前 Microsoft 的雲端也發生過問題,只是沒這次的事件大。(還是使用者沒有 Amazon 的多?)Amazon 已經算是具有規模與歷史的雲端服務業者,對此,業界正在觀察 Amazon 的事件,將會對雲端服務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