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C 則是使用 436 顆 200GB 的 SSD,加上 21 顆 300GB 的 SAS 磁碟機,以 VNX5700 的系統,總共 60.2TB,創造出 497.632 ops/sec. 的效能測試數據。先前 EMC 的 Celerra VG8/Symmetrix VMAX 的測試數據是以 512 顆磁帶機,總共 19.2TB 的組態創造出 135,521 SPECsfs2008 ops/sec. 的數據。
在這裡有一些儲存系統效能測試的觀察點,值得討論;其一,傳統的磁碟儲存系統轉軸 (spindle,磁碟機的數目)越多,越有可能創造出高的效能測試數據。如果系統組態夠好,能讓所有的磁碟機同時間輸出資料,則數據就會越好。但這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系統(控制器)必須要有足夠的處理能量,才能有夠大的資料輸出,而不會成為系統的瓶頸。因此廠商們做效能測試數據的系統組態,約莫就是該系統的資料輸出最佳組態。
其二,Scale-Out 儲存系統與傳統儲存系統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當系統組態在擴充時,資料輸出量也可以同步增加,而不會(不應該)受到系統處理能量的限制;於是 IBM 可以使用上千顆的磁碟機,來創造出很高的測試數據。
其三,EMC 這次使用幾乎是全 SSD 的系統組態創造出比 IBM 更高的數據,可以預期未來會有更多廠商採用這種方式來進行效能測試;後端使用全 SSD,當然會提高數據,從技術角度來看,EMC 在後端使用 SSD 只是避免去使用大量的傳統硬碟,它要證明的是 VNX 的系統能量是可以處理這麼大量的資料輸出。只是,拿全 SSD 組態與傳統硬碟組態來比較,基礎並不相同。
其四,不論是使用全 SSD,或是使用超大數量的磁碟機,在現實世界中,應該是沒有用戶會使用這種組態,因為它們會使得系統成本變得很高。而這就是傳統上儲存系統效能測試數據的一個問題,廠商們所創造出來的數字是現實世界達不到的,像 SPECsfs2008 並不會反應出成本的數字;這也就是為什麼像 SPC 這種採用效能/價格比的效能測試數據,會更具有參考性的原因了。
NetApp 的 FAS6240 的 SPECsfs2008 數字是 190,675 ops/sec.,HP 使用 BL860c i2 4 節點叢架構的數字是 333,574 ops/sec.;所以如果這三家廠商也都使用全 SSD 的組態來進行效能測試,應該也會獲得更好的數據,如果它們的系統處理能量夠的話。只是,這樣的數字為用戶帶來了什麼資訊?用一個簡化的譬喻來說,就是它證明了你所買的車子最高速度有多快,但是,你要找一條沒有速限的高速公路來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