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的這個例子只是引用數據方式的不同,報告本身的數據並沒有任何問題。第二種狀況是報告本身的數據也沒有問題,但是呈現出來的方式有誤導閱讀人的意圖。例如「報告指出某一項技術將成為未來主導企業資料備份作業的關鍵,數據顯示有 xx% 的受訪者已經採用或是考慮採用這項技術。」如果這份報告是針對「企業資料備份」所做的調查,那前面的描述就是值得參考的。
但如果這份報告是針對該項技術應用情形所做的調查,那~,這個調查數字的可參考性,可能就要打些折扣了;所以我們不單只是看調查數字,還要看報告的標題。第三種則是由某些特定廠商委託執行的調查,通常來說這種狀況都會清楚表達是由誰委託誰執行什麼樣的調查,當然調查出來呈現的數字就會對委託者的產品行銷有利,不過人家已經明講了,要不要全盤接受就是讀者自己的判斷。
最可能出現問題是那些所謂的產品評比、「Best Buy」、「Best Choice」等,如果是由某些知名機構或雜誌所做的,為了聲譽它們通常也不太敢亂評。不過我們最近有看到一個類似的產品評比,是由一個「類似」中立的公司所發表的,整個評比報告也是可以免費下載的,下載前當然會要蒐集一些下載者的資料做為行銷用,這在網路行銷是上很常見。只是這些資料蒐集過程,竟然是連到該評比第一名產品的公司去,要是不注意網路瀏覽器下方的狀態列還根本就不會發現,這種評比根本就是由該公司出錢的網路行銷活動。
還好我們沒有在第一時間就引述這個評比,不然就對不起讀者了!所以在看數字時真的要特別注意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