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主筆漫談] 專屬型微處理器的復興

電腦的世界自始至終都是圍繞在軟體與硬體的協作之上,單純的硬體或是單純的軟體,是無法完成任何事情的。如果從這個角度看,所謂的軟體定義抑或是硬體定義,只不過也就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回到本文主題的微處理器身上。早年,也就是從所謂的「電腦」(計算機)剛被發明出來,一直到筆者唸...

2010/11/17

[新聞] 日立發表企業級固態硬碟

現在市場上有製造企業級固態硬碟的公司還不少,包括傳統磁碟製造商 Seagate、WD、Samsung,以及來自晶片產業的 Fusion i-o、Pliant、Nimbus、Schooner、和 Intel 等,都已經有提供企業級的固態硬碟,做為企業級磁碟機的製造商,日立全球儲存科技 (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y) 在這個部份的腳步不算快,對於新產品或新科技的推出,日立一向都採取比較謹慎的態度,有時會被說成過度謹慎,有可能是來自於要求更多測試以確保品質的關係。不過,遲到總比不到的好,日立終於還是推出了企業級的固態硬碟,Ultrastar SSD400S 系列。

日立首款的固態硬碟,果然就展現出它們在企業儲存領域與其他製造商的不同之處,除了品質外,還有與現存磁碟儲存系統的相容性。這款新的固態硬碟是與 Intel/Micron 共同發展,有 100 GB、200 GB、與 400 GB 三種容量,2.5 吋 6Gbit/sec. SAS 與 3.5 吋 4Gbps 光纖通道兩種型式,採用 Intel/Micron 34 奈米的 SLC 顆粒的 NAND 快閃記憶體。日立所公布的 I/O 效能數字相當漂亮,在 SAS 界面上可以達到 535 MB/sec. 的循序讀取與 500 MB/sec. 的寫入,在光纖通道上則可以達到 390 MB/sec. 讀取與 340 MB/sec. 寫入的效能。雖然採用 4Gbps 光纖界面明顯的會降低 I/O 效能,但對此日立似乎更看重相容性。

顯然有不少的磁碟儲存系統製造商在等待日立的固態硬碟,雖然現在市場的主流是 2.5 吋的 SAS 界面,它們也被應用在企業級伺服器上,不過,市場上仍有很多儲存系統是採用 3.5 吋光纖界面。於是,現在它們也可以昇級到固態硬碟了,這對大部份的光纖界面磁碟機的企業用戶,或是儲存系統製造商來說是個好消息,這可以減少系統的複雜度。

眾所週知的快閃記憶體有耗損的問題,雖然 SLC 顆粒較 MLC 顆粒可以提供更長的使用週期,不過,日立的 Ultrastar 固態硬碟提供 5 年的保固,在 400 GB 的 SSD 上可以重複寫入達 35 PB 的資料,這大約是在 5 年內每天隨機寫入 19.2 TB 的資料,而在 100 GB 的 SSD 則可以重複寫入達 9 PB 的資料。(編按:這是指資料抺除後再寫入,不是說 400 GB 可以寫入 35 PB 的資料的虛擬儲存。)這款固態硬碟將會經由儲存系統製造商出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