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裝置可連接到客戶在本地端的 SAN 環境,就好像是一部磁碟陣列,客戶可以在這個裝置裡依據資料的優先順序,設定在不同層級間資料儲存的規則,它也可以在進行資料壓縮或去重複化後,經由 WAN 把優化後的資料儲存到遠地的雲端儲存服務如 Iron Mountain 或 Amazon S3 上。因此客戶可以把優先順序高的資料放在本地端,其他的資料則儲存在雲端上。
Bluejet 裝置的資料壓縮比可以達到 2:1 或 3:1,資料去重複化的比率則可以達到 50:1,依據不同的資料型態。
另一種使用 Bluejet 裝置的方式是異地備援,客戶不需要在本地端和備援端間租用昂貴的專線,在本地端故障時開啟控制器與雲端儲存的連線,雲端儲存的另一端會連接到備援端,就可以獲得備援端的資料。
經由已經開始提供服務的雲端儲存,各種的應用架構開始出現了,雖然說實話,主編不是那麼看好國內的公共雲端儲存服務市場,而且這些新興的架構與公司是否能夠渡過市場的考驗而存活也是個問題,不過,新技術誰知道它是不是就未來的主流呢?
